太山地區
太山自治區是天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太山全區總面積共24689.64平方公里,被太山海峽分為東西兩大部分,由兩座隧道連接。西部坐擁首都太山市。而東部坐擁重要經濟文化樞紐康沃爾。太山地理位置接近赤道,其氣候屬於亞洲熱帶型雨林氣候,導致人口密度較低。截至2025年,全區人口約1,530萬。
歷史
馬來王國時期
1270年,三佛齊帝國登陸太山本島,並在如今距離沙洲市南處3公裡設立居住點,後來成爲漁港,名爲馬哈賈也(Maharjaya)。隨後,三佛齊帝國向東和向北擴展版圖,至此全太山群島正式統一。在三佛齊帝國走向衰落後,滿者伯夷接管了太山群島。在此期間,大舉建設群島內一切基礎建設,並成爲了鏈接亞歐大陸海路交通的樞紐點之一。1405年,馬六甲蘇丹國搶佔太山群島,由此進入馬六甲時代。馬六甲蘇丹國第一任統治者拜裡米蘇拉跟隨明朝使節入朝,明成祖冊封爲國王,地位與暹羅等同,同時解除和泰國的藩屬關繫,成爲明朝的藩屬,雙方建立密切的關繫。1409年,馬六甲遣使節隨鄭和寶船入貢,太山出現了第一批華人移民,跟隨鄭和下西洋的華人使節因未隨同其妻子而來,因在本地與當地女子通婚,形成後來的峇峇娘惹群體。之後,隨着第二任統治者依斯幹達沙該信爲伊斯蘭的一部分,太山地區由此開始伊斯蘭化。
柔佛王國和殖民時期
1511年,馬六甲王朝崩塌。太山地區歸入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641年,荷蘭聯合柔佛攻下馬六甲。此後,荷蘭與柔佛保持聯合關繫。1715年,柔佛被迫割讓太山群島至荷蘭手中,由此展開荷屬時期。1819年,英國對荷屬太山群島髮動攻擊,數日後佔領全島。1824年,英國與荷蘭籤署1824年英荷條約,最終確立了英國對馬來亞的霸權,荷蘭必須撤出馬六甲並放棄所有在馬來亞和太山的利益,而英國則承認荷蘭對東印度剩餘地區的利益。在英屬太山期間,英國招入了大量來自中國南方沿海省份,印度南部,及馬來亞等地的勞工前來太山開墾。在教育,建築,水利,道路等方麵都推行現代化,如康沃爾於1844年開埠。
南洋淪陷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髮,日軍南侵,在吉蘭丹之道北登陸,長驅直下,至翌年2月15日攻佔新加坡,南洋淪陷,由此展開三年零八個月。在日據時期,不少華裔,印度裔,和馬來裔青年現身反抗,成立新鄉同盟抵抗軍,323部隊(印度抵抗軍)和馬來人民族光複軍,使得讓當時在太山地區所部署的總督:鈴木長源對反抗者大肆抓捕和展開大屠殺。日本人試圖將馬來人看作是一群從英國殖民統治被解放的殖民人群,並且樹立有限的馬來民族主義,這雖使得日本人在馬來管理機構和知識分子中贏得一定程度的支持,但仍有不少人反對。雖然日本後來戰敗。日本爲了配合大東亞共榮圈的政策,答應戰後讓南洋地區完全獨立,並且協助訓練馬來人成立武裝部隊與政府部門菁英。1945年8月15日,正式光複。
獨立
隨後,於1960年1月10日正式脫離英國統治。獨立後,首都被遷移到太山市。1969年5月13日,因同在馬來西亞爆髮的513種族衝突事件,而激起三大民族之間的仇恨。不久後,全國進入戒嚴狀態。1969年7月15日,戒嚴解除。隨後政府頒佈了新經濟計劃,各族之間都有相應的平等權利。1981年,太山地區經濟高速髮展。成爲亞洲六小龍之一,並保留其稱呼至今。
與格里弗蒂塔尼亞聯邦天華人民共和國合併
2024年1月10日,與格里蒂尼亞合併,組成格里弗蒂塔尼亞聯邦。4月28日,宮水三葉被正式列為格里弗蒂塔尼亞聯邦一級吉祥物。7月9日,於Minecraft我的世界建立法班提市。7月10日,立法修憲將國歌更改為“しかのこのこのここしたんたん”。2024年10月22日,合併奈維地區,成立奈維自治共和國。2024年10月27-30日,更改憲法。2024年11月11日,發行新貨幣。2025年1月1日,更改新國徽。2025年1月27日,發生年廿八事件,第一次聯邦總理選舉發生大亂。2025年1月28日 因太山退出聯邦, DC伺服器由太山地區轉移格里蒂尼亞地區DC伺服器,而太山當局藉此事件將原本與我國邦交的國家以所謂「繼承」的理由將邦交關係轉移至太山方面。但於两天後再次加入聯邦。首都於同日由太山搬遷至法班提。2025年3月10日,聯邦大臣委員會成員劉某人辭職,其太山伺服器也被刪除。後來,劉某人與天華人民共和國合併。太山由此變成了如今的太山自治區。
文化
人口
在種族分佈上,華人佔59.1%,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則佔1.3%,馬來人佔23.4%,印度裔(以泰米爾人居多)佔16.2%,自二十世紀末即使開始以吸收大量移民為主的人口政策,大致上都致力維持此平衡比例不變,除將馬來民族設置原住民地位外,在華人社會內部,以往早期主張依附大中華的本土政黨也逐漸被引導向基於東南亞華裔需求的國情政綱上,發展出巫裔、華裔與印度裔移民等等各族皆視為平等的太山人認同。太山華人的祖先大部分源自中國南方沿海省份等地。
飲食習慣
太山是個多元族群、多元文化和多元語言的社會。最早的文化源自於當地的原住民部族,隨後馬來人搬到這裏。中華文化和印度文化所具有的實質影響力,可追溯到外國貿易開始活躍於這個區域之時。對於太山文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其他文化,包括波斯、阿拉伯與英國文化。由於政府的政治結構,再加上社會契約的理論,對於少數族群產生了最低限度的文化同化。太山地區的美食反映着其人口的多元族群成份。來自該國境內和周邊地區的許多文化,對於美食有着極大影響。大部分的影響力來自馬來人、華人、印度、泰國、爪哇和蘇門答臘的文化,大多由於這個國家位於古代香料貿易路線上。太山美食與新馬地區和汶萊相似,而且相似於菲律賓美食。本地的華人菜肴主要以閩南、廣東、客家人為主,甚至也有廣西人及福州人,因此在食物口味上是比較豐富,不同的州屬有不同的菜餚,而且在馬來西亞的食物往往有別於原產地的菜餚。有時在各族群的原有文化所看不到的食物,也融入這個族群文化的成分之中,例如在當地的華人餐廳也供應馬來菜餚。來自某個文化的食物,有時採用其他文化的烹煮風格,這意味着雖然許多太山食物可追溯到某個特定文化,但它們已具有自己的獨特身分。米飯常見於許多菜餚之中。也經常使用辣椒,但不見得會讓這些美食變辣。
節慶
太山是一個多元種族組成的地區,太山人一整年慶祝許多假日和節慶活動。最受到人們重視的節日是每年1月10日的太山獨立日,紀念前太山民主共和國於1960年從英國獨立。勞動節(五月一日)等也是其他值得注意的日子,因為這天是全國法定假期。此外,太山地區的公共假期有農曆新年、開齋節、屠妖節、聖誕節等等。
由於伊斯蘭教是太山三大宗教之一,因此,穆斯林的主要節日都會是公共假期,如開齋節(Hari Raya Puasa,Hari Raya Aidilfitri,或Hari Adilfitri)、哈芝節(Hari Raya Aidiladha)、回曆元旦(回曆新年,Awal Muharram)、可蘭經降世日和穆罕默德誕辰日。馬來西亞華人依然保存着大量的中華文化,大馬華人都會慶祝所有華人傳統節日包括農曆新年、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端午節等等,但只有農曆新年被列為公共假期。南傳佛教徒則會在每年5月的第一個月圓日盛大慶祝衛塞節。除此之外,一些宗教節日如玉皇誕又稱天宮誕、天后誕、九皇大帝誕辰和諸神誕辰都會大肆慶祝。大馬印度人會慶祝屠妖節這個象徵光明的節日。而在大寶森節這個宗教儀式可看到朝聖者從全國各地聚集。除此之外,也有淡米爾人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