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寧聯邦共和國」:修訂間差異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28行: 第28行:
|anthem=[[《我們是社會主義繼承人》]][[File:我們都是社會主義繼承人.mp3]]|motto=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
|anthem=[[《我們是社會主義繼承人》]][[File:我們都是社會主義繼承人.mp3]]|motto=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


'''東寧聯邦共和國'''(英語:'''Federal Republic of Dong Ning''';俄語:'''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Донг Нин''')是一個位於東亞臺灣島北部的國家。境內人口約二十一萬人,其中,擁有國籍的人口為十七人。東寧聯邦共和國被中華民國環繞。東寧聯邦共和國是一個半總統制共和國,首都位於本土東北部的九一省,面積第一大城為劍潭縣。
'''東寧聯邦共和國'''(英語:'''Federal Republic of DongNing''';俄語:'''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 Донг Нин''')是一個位於東亞臺灣島北部的國家。境內人口約二十一萬人,其中,擁有國籍的人口為十七人。東寧聯邦共和國被中華民國環繞。東寧聯邦共和國是一個半總統制共和國,首都位於本土東北部的九一省,面積第一大城為劍潭縣。


=== ''<u>目前中央人民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處暫停運作狀態</u>'' ===
=== ''<u>目前中央人民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處暫停運作狀態</u>'' ===


= '''國名''' =
= '''國名''' =
東寧聯邦共和國在國際上亦稱「東寧」或「東寧聯邦」。
東寧聯邦共和國在國際上亦稱「東寧」。


國名原是「新蘇聯帝國」,後因匿名網事件而更改為現名。'''''東寧二字與台灣歷史上「鄭氏治臺改國號為東寧」以及「台南的東寧」完全無關''''',僅是共產兩大巨頭中共毛澤「'''東'''」與蘇聯列「'''寧'''」的東寧二字。
國名原是「新蘇聯帝國」,後因匿名網事件而更改為現名。'''''東寧二字與台灣歷史上「鄭氏治臺改國號為東寧」以及「台南的東寧」完全無關''''',僅是共產兩大巨頭中共毛澤「'''東'''」與蘇聯列「'''寧'''」的東寧二字。
第39行: 第39行:
= '''國家象徵''' =
= '''國家象徵''' =


=== 國旗:紅黃雙色旗 / 雙色旗 ===
=== 國旗:紅黃雙色旗 / 雙色旗 / 紅黃旗 ===
[[檔案:東寧聯邦共和國國旗.png|縮圖|213x213像素|'''東寧聯邦共和國國旗''']]
[[檔案:東寧聯邦共和國國旗.png|縮圖|213x213像素|'''東寧聯邦共和國國旗''']]
[[檔案:東寧聯邦共和國國徽.png|縮圖|249x249像素|'''東寧聯邦共和國國徽''']]
[[檔案:東寧聯邦共和國國徽.png|縮圖|249x249像素|'''東寧聯邦共和國國徽''']]
第45行: 第45行:


=== 國徽 ===
=== 國徽 ===
現行國徽參考數個社會主義國家國徽進行設計,如蘇聯、民主德國、白俄羅斯及朝鮮。設計及定稿委託臺朗共和國紋章局製作。中間至高的五角星象徵神聖的社會主義領導全國向前;兩側的稻穗襯托著紅五星,象徵著東寧的群眾與其勞動果實;稻穗上的藍白飾帶代表東寧的建國之地「濱江國中」;中間的八顆星星由上至下分別代表國家、農民階級、商人階級、士兵;齒輪代表工人,中間的毛筆象徵知識,圓規象徵科學。最下方的書本象徵學生,及對於人民讀書報國的期望。=
現行國徽參考數個社會主義國家國徽進行設計,如蘇聯、民主德國、白俄羅斯及朝鮮。設計及定稿委託臺朗共和國紋章局製作。中間至高的五角星象徵神聖的社會主義領導全國向前;兩側的稻穗襯托著紅五星,象徵著東寧的群眾與其勞動果實;稻穗上的藍白飾帶代表東寧的建國之地「濱江國中」;中間的八顆星星由上至下分別代表國家、農民階級、商人階級、士兵;齒輪代表工人,中間的毛筆象徵知識,圓規象徵科學。最下方的書本象徵學生,及對於人民讀書報國的期望。


=== 國家格言 ===
=== 國家格言 ===
東寧聯邦共和國的國家格言被《國家象徵法》所規定,具有法源依據。現行國家格言有三種皆會使用:
東寧聯邦共和國的國家格言被《國家象徵法》所規定,具有法源依據。現行國家格言有三種版本,主要使用第一種


''1.滿腔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鬥爭。''
''1.公正與和平,正義與人民,我們社會主義!''


''2.共同奮鬥、團結作、共創未、共享繁榮。''
''2.全世界無產者,聯''


''3.共同奮鬥、團結合作、共創未、共享繁榮,一同走向社會主義大道!''
''3.東寧人民站起了!為了社會主義奮鬥!''


=== 國歌 ===
=== 國歌 ===
7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