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國與帝國
Erzherrscher(留言 | 貢獻) (→君國與帝國) |
Erzherrscher(留言 | 貢獻) (→君國與帝國) |
||
第21行: | 第21行: | ||
然而,受限於人力資源配置等因素,原大晉帝國臣民實際參與大晉君國建設者人數有限,造成制度移植效果不彰。至民國114年2月1日,大晉帝國正式解體,惟大晉君國作爲神聖天禮帝國之一邦,雖同名但獨立於大晉帝國體制之外,因而得以保留政體地位,不受直接波及。 | 然而,受限於人力資源配置等因素,原大晉帝國臣民實際參與大晉君國建設者人數有限,造成制度移植效果不彰。至民國114年2月1日,大晉帝國正式解體,惟大晉君國作爲神聖天禮帝國之一邦,雖同名但獨立於大晉帝國體制之外,因而得以保留政體地位,不受直接波及。 | ||
== | ==大晉與諾瓦== | ||
大晉君國名義上與大晉帝國共同持有相同法統與身分,而在帝國解體後由君國獨自繼承,原臣民亦維持國籍認定,惟雖大晉君國理論上保留了部分主權與合法性,實際上卻難以承接帝國治理職能。隨司馬定皝於同年另行建立[[諾瓦雷克斯帝國]],並收編原大晉遺民,其政治重心與臣民身分認同逐漸轉移,兩國間之聯繫亦趨於鬆散,本就並非發展重點的大晉君國漸趨邊緣化。至今,諾瓦雷克斯帝國臣民在事實上已不再擁有大晉君國國籍身分。 | 大晉君國名義上與大晉帝國共同持有相同法統與身分,而在帝國解體後由君國獨自繼承,原臣民亦維持國籍認定,惟雖大晉君國理論上保留了部分主權與合法性,實際上卻難以承接帝國治理職能。隨司馬定皝於同年另行建立[[諾瓦雷克斯帝國]],並收編原大晉遺民,其政治重心與臣民身分認同逐漸轉移,兩國間之聯繫亦趨於鬆散,本就並非發展重點的大晉君國漸趨邊緣化。至今,諾瓦雷克斯帝國臣民在事實上已不再擁有大晉君國國籍身分。 | ||